园区交通区位十分优越,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高效发达。
园区依托珠三角地区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与轨道网,实现与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城市以及惠州、中山、珠海等中等发达城市的紧密相联。毗邻广、深、港三大国际机场及港口,极大地缩短了园区与全国中心城市及全球重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为珠三角乃至全球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汇聚,为园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模型】松山湖区域交通联系图
【道路】 107 国道、莞樟公路、石大公路、松山湖大道等多条国家、省、市一级公路。
【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常虎高速。
【铁路】东莞东站 15 分钟车程、深圳火车站 60 分钟车程、广州火车站 70 分钟车程
【轨道】东莞市域轨道 R1 和 R3 线,莞惠城际、深圳 13 号线北延线、赣深高铁。
【港口】东莞虎门港 20 分钟车程、广州港 60 分钟车程、深圳盐田港 80 分钟车程、香港货柜码头 120 分钟车程
【机场】深圳机场 40 分钟车程、广州机场 70 分钟车程、香港机场 120 分钟车程
园区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特征,致力于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代表性区域。园区规划建设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然保持了较好的生态本底,是园区吸引人才和高端产业的基础。
绿化覆盖率超过 60%
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 6.8 倍
全年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湖区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每立方厘米 1 万个(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 10 倍)
松山湖航拍图
生态园航拍图
松山湖湖区风光
生态园湿地风光
月荷湖公园
【制图数据】湖面 13.2 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主湖区面积 8 平方公里)、湿地 13.4 平方公里、原生绿地 17 平方公里;新建植物乔木 90 种,灌木 70 种,维管束植物 101 科 426 种,湿地高等植物 70 种;浮游动物 4 类 68 种,底栖动物 3 类 7 种,昆虫 12 目 62 科 204 种,两栖类 5 科 8 种,爬行类共有 2 目 4 科 9 种,鸟类 9 目 28 科 68 种。
历经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已经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依托东莞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齐全的产业门类,园区企业能够快速获得丰富的产业原料、零配件以及高效率的技术服务。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为园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园区创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产业门类齐全,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
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四个特色产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
全球主要的产品加工制造中心
全球 30% 的玩具产自东莞
全球 20% 的毛衣产自东莞
全球约 20% 的智能手机产自东莞
全球 10% 的运动鞋产自东莞
全球 10% 的眼镜产自东莞
十多种 IT 产品占据国际市场 10%-30%
95% 的电子终端配件 1 小时内在东莞配齐
超过 90 万家市场主体落户东莞
2 家 ------1000 亿元企业
3 家 ------500 亿元 -1000 亿元企业
11 家 ------100 亿元 -500 亿元企业
31 家 ------50 亿元 -100 亿元企业
广东省地级市首位 ------ 超 10 亿元企业数
1.5 万家 ------ 外资企业
12 家 ------ 世界 100 强企业
50 家 ------ 世界 500 强企业
33 家 ------ 境内外上市企业
168 家 ------ 新三板挂牌企业
约 530 万产业工人,人才总量达 130 万人,高层次人才达 7.8 万人。
东莞加工制造能力突出,制造业涵盖 30 多个行业,生产产品种类达到 6 万多种,产业涵盖率达到 78%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 48.5% 、 38% 。
1、 综合排名快速上升
自 2010 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园区在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的综合排名逐年上升,由 53 位升至第 29 位,在广东省名列第 3 位,全省地级市第 1 位。园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各领域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2013 -2015 年度珠三角高新区总体排名变化图(其他方式进行调整)
2、 创新性企业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园区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动计划、专利培育行动计划等措施,大力引进、培育科技研发型企业。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华为终端、中集智谷、生益科技等一批以研发创新为主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
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轻量型高端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掌握机器人控制、驱动、视觉等核心技术,建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广东博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大系列冠脉球囊扩张导管均已获得美国 FDA 的上市批准,中国 CFDA 注册,印度产品注册和欧盟 CE 证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批准,产品行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3、 新型研发机构
为解决在科技创新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不足,保障园区科技创新的充足动力,东莞市政府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在园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园区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了 25 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东莞全市总量的 78.13% 。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 东莞中子科学中心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松山湖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心、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 、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同济大学东莞研究院、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生态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东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
4、 科技企业孵化器
园区注重引导优势的、有实力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骨干企业、科技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人才共建孵化器,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园区大力推动孵化器不断创新和提升整体孵化能力,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领军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聚焦先进制造装备、新型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方向。在孵企业 125 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1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3 家。
中国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及国内高层次人才来莞创业的重要平台。在孵企业 196 家 , 其中 22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 科技金融
园区积极破解园区创新发展薄弱环节,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松山湖基金小镇是由政府引导、国企搭台、市场化运作的重大项目, 2017 年将引入 200 亿基金管理规模,计划在 3 年内打造一个千亿基金产业集群。
东莞市松山湖金融产业集团主要承担松山湖与周边镇街统筹发展的重大使命和核心任务,经营范围为对金融领域进行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
6、 科技服务
园区着力构建立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颁布一系列科技发展扶持政策, 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科研团队, 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 和公共创新平台,扶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初步搭建起科技资源日益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科技服务体系。
园区大力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领域工作。
松山湖运动控制精密测量实验室是由财政出资建设、委托企业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自动化设备校准、机床参数补偿、尺寸测量、恒湿恒温测试等系列运动控制精密测量实验任务。
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的“抗感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列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东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7、“双创”氛围
园区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趋势,积极建设双创载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聚集高层次人才、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双创政策、优化双创环境。打造园区一站式投资创业服务平台和自主创业服务品牌——“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故事分享会、“周二有约”、“头脑风暴”等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活跃园区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和动力。
2015 年首届“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国内参赛项目 731 个。 2016 年第二届“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国内外参赛项目 891 个,首次设立了美国(加州硅谷)、德国(慕尼黑)和台湾(台北、台南)三个境外分赛场,吸引了来自德国、瑞士、法国、比利时、美国、加拿大、台湾等地参赛者。
1、创新性人才队伍
园区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创建广东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通过政策、机制、载体等“引凤入湖”,将园区打造成为东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高地。
截至2017年5月31日,园区有企业人员63956人,其中博士及博士后624人,硕士2006人,本科11954人,大专10722人;高级职称762人,中级职称1512人,初级职称1653人;高级技师174人,技师536人,高级工381人。(此数据不含华为公司)
松山湖片区高端人才占东莞市比例:
院士16名
“千人计划”专家33名(全市39名),占全市的84.6%;
院士16名;省领军人才7名,占全市的100%;
市领军人才46名(全市55名),占全市的83.6%;
市特色人才127名(全市214名),占全市的59.3%。
2、高等院校
园区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为创新发展培养人才,积极推动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大力支持广东医科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升级,加快建设广东科技学院松山湖校区,进一步提升园区高等教育水平。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
高水平大学建设
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
2015-2020年市财政投入专项经费15亿元
东莞理工学院2015年9月被正式纳入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五年建设期将获得省市2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图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杨振宁院士在25周年校庆期间到校出席了杨振宁教研楼奠基仪式等活动。
1、 政务服务
园区致力于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通过设立松山湖片区直属分局,推动市直属部门审批服务前移;深入推行政审批超时默认和限时办结制度;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商事登记改革等方面工作,推进政府服务模式创新,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2017 年 3 月 31 日, 5 个片区直属分局和东莞市松山湖金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园区挂牌成立,是东莞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2016 年 11 月 15 日,园区率先启动全国领先的“市民中心”,可实现 6 个类别、 775 项行政审报及 189 项便民服务的“一门式一网式”办理。
2014 年 4 月 1 日,东莞市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启动仪式在园区举行,首批申请集群注册的 12 家电商企业代表获颁了营业执照。
园区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把园区划分为六个网格区域,着力推进数字城管建设,有效提升了园区的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了和谐安适的城市环境。
3、 智慧园区
园区积极打造智慧园区,推进智慧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目前,园区已建成并开通 26763 个 AP ,实现 338 个场所“无线东莞 DG-FREE ”免费 WiFi 覆盖;已实现乘客在公交车上免费使用无线网络和全市公交实时在线查询;首创国内智慧林业管理,为园区 1000 多棵树安装了电子标签,实现对树木的精细化管理。
幸福松山湖微信二维码
“幸福松山湖”( xfssh0769 )是松山湖政务官方微信平台,现拥有 160000 多名粉丝,平台每天权威发布园区的政务信息、科技政策、产业动态、文体活动、便民资讯。